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

夜行觀覽車

















看完了湊佳苗的這本,沒看過日劇

一邊看一邊真的好想打死彩花
我也想打死了明里(雖然她只出現一下下但白目展現得淋漓盡致)
最近看的東野圭吾的《徬徨之刃》和《紅色手指》的時候也有這種憤怒感
為什麼小說裡會有這麼多父母管不動的沒救死小孩啊#####
看到會有無力感

看這本書的時候最讓我不耐的是
裡面一直殺人兇手、殺人事件地講,好像很不堪似的
但雖然是殺了人沒錯啦
不過連救護車都叫了,一般應該會被認為是一時情緒失控失手打死的吧?

真的會因為這種程度(?)的事件
加害者的家人就被同學排擠?受網友撻伐嗎?
在看東野圭吾的《信》的時候也想過這件事情........
兇手本身不被社會接受這還可以理解
兇手的家人如果本身沒什麼問題又相貌堂堂,別人的反應會這麼大嗎?
不懂他們的社會是否真的如此


看過的湊佳苗的書包括《告白》、《贖罪》、《為了N》和這本
都一樣是使用多視角的方式寫作

《告白》中描述出每個人的心境,也藉此抽絲剝繭地瞭解真相、不斷推翻之前讀者所以為的原委,故事一直有著行進感,直到最後的爆點。
其他作品就比較沒有這個傾向
不同視角的際遇有各自看頭
不過共通的事件本身好像就不是什麼重點了,謎的成份較薄弱



回到本書,我覺得結尾收得還不錯。
雖然覺得被殺的爸爸有點可憐
但如果這是其他家人期望回歸正常生活所做的決定,這樣可能也好吧。

覺得有點遺憾的是彩花好像還是不知悔改
她媽真應該殺了她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